【公告:本站所有文字、圖片及影片,版權所有,請勿移作他用;引用連結請載明出處,謝謝!】


原序-重構鮮為人知的台灣人戰爭經驗

◙前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館長 劉峰松 謹誌2005年6月

  日本於挑起「蘆溝橋事變」又發動太平洋戰爭後,以台灣做為「南進基地」,由於對人力及物力有大量的需求,台灣遂成為提供軍屬及技術人員支援日軍作戰或生產軍需物資的補給。據統計從蘆溝橋事變開始至日本戰敗為止,台灣總督府徵募或徵調台灣民眾擔任軍人、軍屬者約二十萬人,死亡者約三萬人,被日本徵召脅迫直接或間接參戰之民眾,多達七十六萬人。台灣人在戰爭陰影下,付出慘重的代價,許多人遭逢家破人亡生離死別之苦,參戰者心靈的痛苦,迄今猶存,社會的創傷亦未能撫平。1945年8月日本戰敗,宣佈無條件投降,原本以為台灣可以休養生息,然而戰後初期,因國共內戰,國軍部隊頻頻失利,國民政府乃於民國36年,在台徵召(或募集)大批台籍國軍投入大陸戰場,估計約萬餘人,據悉後有陣亡、被俘,或隨整個部隊投降而加入共軍者。另據當事人許昭榮先生調查,目前可掌握資料並建立名冊者僅二千餘人。

  國共戰爭期間被迫從軍的台灣青年,當中有一部份曾於太平洋戰爭末期,被日本政府徵召從軍成為日本軍人,之後以前述原因又成為解放軍,當時台籍軍人不論具有幾種身分,均出之於無奈。太平洋戰爭結束迄今己邁入第六十年,當年經歷那段苦難日本的台籍老兵,己登耄耄之齡並逐漸凋零。這群台籍老兵受到戰爭的傷害至深,倖存者返鄉後大多人事已非,甚至終身過著孤苦伶仃的生活;部分不幸者,已客死他鄉或迄今仍滯留中國大陸。特別是台籍國軍,由於身份特殊,竟成為被遺忘、忽視的一群。

  許昭榮先生有感於切身之痛,乃極力奔走,民國83年11月創立「全國原國軍台籍老兵暨遺族協會」,四處查訪台籍老兵下落,並向政府相關單位爭取應有的權益。民國87年,獲高雄市政府核撥約一公頃旗津海岸公園預定地,並經財政部國有財產局同意,提供該會作為「台灣老兵祈願世界和平紀念公園」,預定在該地建立「台灣兵文物紀念館」;93年,用地因缺乏經費,趨於荒廢,面臨高雄市政府收回移作休閒活動用地,乃募款興建紀念碑,並於同年11月10日舉辦揭幕儀式。

  為了紀念終戰六十週年,本館自93年開始辦理「烽火歲月──戰時體制下的台灣史料特展」系列活動,包括展覽、出版圖錄、舉辦戰爭經驗耆老座談會、太平洋戰爭影片賞析研討會、戰時遺跡勘考及學術研討會,參與者極為踴躍、獲得熱烈迴響。許昭榮先生亦在「戰時體制下的台灣」學術研討會,發表「見證第一代國軍台籍老兵之歷史真相」專題演講,讓與會者瞭解當時台籍國軍種種悲苦的遭遇,聽者為之動容。
  
  世界各國對於參與二次大戰死傷者,不但立碑並舉辦各種紀念活動,我國實亦應順應潮流,建立一座永久性的紀念物,讓國人體認戰爭之殘酷,記取歷史教訓,共同追求世界和平。本館己報請國史館建議總統府,擇地建立台灣終戰六十週年台灣無奈軍人紀念碑(名稱暫訂),經總統交由行政院指定文化建設委員會規劃辦理,初步考慮以許昭榮先生爭取的旗津海岸土地,作為建碑地點。
 
  此外亦得知許先生曾以日文寫成《知られざる元日本軍.元國府軍臺灣老兵の血淚物語》一書,由旅日華僑周振英博士義務翻譯為中文且自費贊助印刷一千本分贈各界,本人閱讀後甚為感動,除責成所屬進行「戰後原台籍國軍口述歷史」外,並另行出版,希能重構那段鮮少為人所知的台灣人戰爭經驗。

沒有留言: